斗门区打造珠江西岸智造示范区

时间:2022-09-08 09:40:58 | 浏览:2623

改革开放以来,斗门从鱼米之乡的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创新引领的工业强区。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斗门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图为富有斗门民俗特色的水上婚嫁。关铭荣 摄浩荡的珠江水系,起源于云贵高原,从珠海奔腾入海。磨刀门到崖门之间,碧

改革开放以来,斗门从鱼米之乡的农业大县发展成为创新引领的工业强区。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斗门将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图为富有斗门民俗特色的水上婚嫁。

关铭荣 摄

浩荡的珠江水系,起源于云贵高原,从珠海奔腾入海。磨刀门到崖门之间,碧波荡漾的白藤湖上,渔歌唱晚轻悠动人,洋溢着浓浓的岭南水乡风情,孕育了斗门人“敢拼”的精神基因。

从先行一步创立中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到近年来在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率先破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代又一代改革者、建设者和创新者的奋斗下,“实干”斗门完成了从鱼米之乡的农业大县,到创新引领的工业强区的华丽转型,实现了历史性的一跃。

数据有力地诠释了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2017年,斗门全区GDP和人均GDP达341.68亿元和7.59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344.8倍和146.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6.24亿元,增长123倍。在此期间,伟创力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以斗门为阵地,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创新升级。

2018年,“实干”斗门再燃改革激情,重整行装再出发。珠海市斗门区委书记周海金表示,“斗门未来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传承‘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持续向深化改革开放要动力要空间、要效益要质量,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打造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和珠海‘二次创业’新引擎。”

●南方日报记者 林郁鸿

产业巨变

从白蕉糖厂到工业4.0旗舰园

每天,在斗门数不清的生产线上,各类工业品带着“斗门制造”的名片,从珠三角的腹地出发,运往全球各地。

实干闯未来。在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上,在广东的经济版图中,制造业是斗门坚守不变的名片。

1978年,蛇口的“第一声春雷”响起。100多公里外,一个曾经的鱼米之乡,掀起实业致富的热潮。改革开放初期的斗门,喊出“以制糖工业为龙头,大力发展轻工业”的口号,一群群农民纷纷“洗脚上田”,用曾经种米养鱼的双手,打造出流水线上的造富传说。

白蕉糖厂见证了那段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有着天然种植优势的斗门,开始大力发展制糖业。1978年,白蕉糖厂开展扩建工程,经过持续的技术改造,1985年,白蕉糖厂已经拥有了日处理甘蔗3000吨的生产能力,一步跨进了广东省十大制糖企业的行列,斗门也因此一度被誉为远近闻名的“甜县”。

1983年,当时斗门县正式划入珠海,成为斗门产业发展历史的转折点。从一间白蕉糖厂起步,传统农业大县斗门开始书写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新篇章。1984年3月,斗门县轻工业出口支公司与香港加利来贸易公司合资兴办“联丰盛企业有限公司”,斗门历史上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由此诞生。

此后,纺织、食品饮料、电子、造纸、机械、五金、建材……一条条生产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走向现代化。到1990年,斗门全县工业企业数量已达890家,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产品销售收入超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

如今的斗门,既有当初凭“三来一补”切入全球产业链的轻工业,也有如今走向世界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40年间,从白蕉糖厂、维佳饮料、皇妹啤酒、高力斯酱油厂,到伟创力、运泰利自动化、光宇电池智能等制造领军者,在斗门实体经济的版图上,产值超百亿元工业企业已达2家,超十亿元工业企业11家,超亿元工业企业90家。

2018年,在全球制造业版图深度调整之际,1月至10月,斗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4.55亿元,同比增长12.2%,全区20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37.55亿元,增长22.1%。

这是斗门制造业焕发出全新生命力的缩影,以伟创力(珠海)工业4.0旗舰园为代表,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集群,正在爆发出新的动能,带领“斗门制造”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

城市升级

从蔗林绿野到田园生态新城

20世纪80年代,蔗糖产业的繁荣,带动了农户种植甘蔗的积极性,蔗田犹如海浪一般迅速席卷开来,斗门大地犹如一片蔗林绿野。

转折出现在1991年。当年2月28日,贯通珠海东西部的珠海大道正式开建,标志着以斗门为主的珠海西区开发按下快捷键。

而在此前,珠海东西部之间隔着茫茫的水系,要从珠海东部进入西部,只能用摆渡的方式。1993年11月28日,珠海大道建成通车,驱车贯穿全线不足1个小时,蔗林绿野的斗门大地从此与珠海市区连为一体,被珠海人视为“西伯利亚”的西区从沉寂中苏醒。

一场城市建设的热潮,从此拉开帷幕。

1990年以前,黄杨河上没有一座桥梁,连通两岸的唯一交通方式是摆渡。据《斗门县志》记载,为了摆脱县城落后的建设局面,斗门城市扩建改建并行,逐渐修建起总长40公里的主干道,伸向井岸南北西东。黄杨河上,一桥飞架东西岸,彻底改变东西两岸往来摆渡的历史。桥头两端,水泥路面坦荡,两旁绿树成荫,商贸店铺装修豪华,霓虹灯饰色彩缤纷。

时光荏苒,随着斗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2013年,斗门再次吹响城市升级的号角。当年3月17日上午9时42分,高达100米的斗门地标性建筑益力电厂烟囱轰然倒下,旧工业时期的符号从此消失,新型城镇化的序幕就此拉开。

2013年,斗门以高端规划为引领,启动“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旅游发展中心、斗门科创中心、市民公园等7个项目相继开工。

“一河两岸”综合提升是斗门新型城镇化的缩影。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等原则,近几年来,斗门不断发力城市建设,以黄杨河为中心,围绕白藤头、白蕉、尖峰南三大组团,打造高标准的市民文化中心、高品质的商贸中心、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中心,白藤、白蕉、尖峰南三大组团格局成形。

逝者如斯夫,滚滚流淌的黄杨河,见证了斗门40年的沧桑巨变。如今,“一河两岸”十里滨水长廊已经成了斗门最养眼的风景线: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公园和辽阔的江面,滨水风貌魅力日益凸显;另一边,高楼林立人气渐旺,一个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的滨江田园生态新城,正在斗门大地浮现。

使命担当

从“入编”特区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曾经,斗门被誉为珠三角地区最后一块没有经过大开发的“处女地”。40年来,当年的一张白纸,如今已色彩斑斓。斗门这片热土,注定要承载珠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

1984年,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中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开业,首创农业观光游、农业休闲游。风格迥异的度假酒店,吃、玩、住一体化的旅游服务,令这个偏僻之地一时间成为了全国有名的旅游胜地。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刘云德将白藤湖农民度假村视为珠海人“敢闯敢干”精神的代表,率领白藤湖开发的钟华生也曾荣获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奖”。由此可见,改革是斗门的根和魂。

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扩大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将珠海特区面积扩大至全市,从那时起,斗门正式纳入经济特区的范围,斗门正式获得了“特区”身份。

从先行一步创立中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到近年来率先在农村综合改革、科教文卫、社会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积极探索,斗门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书写了独特的样本。

从2014年起,斗门连续5年、每年推出十大改革创新课题,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担当,将改革进行到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市场机制、规范行业管理、激发要素资源活力;通过全面推进区镇事权重构改革,增强镇街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推进国资国企、“放管服”、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破除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上先行先试。

改革不断释放出市场主体发展的活力。截至2017年底,斗门市场主体数量达到5.6万户,年增速达到22.3%。

面向未来,从“入编”经济特区,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斗门来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今年,斗门在全区掀起“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热潮,即将制定出台的《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方案》,将聚焦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改革项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集中三年时间落实系列改革方案,为建设新斗门、积聚新动能、打造新样板注入动力和活力。

梦想在前方召唤,道路在脚下延伸。作为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斗门正在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毅和勇气快速向前,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观 察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续写农村综合改革新篇章

今年12月7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鲈分会在珠海成立,并为珠海白蕉镇“中国海鲈特色之乡”授牌。与此同时,现场签订了近8亿元的白蕉海鲈订单,成为斗门农村产业振兴的最新案例。

近年来,斗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改革激发产业活力,通过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白蕉镇为主的海鲈养殖区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

截至2017年,珠海斗门全区海鲈养殖面积为2.98万亩,产量近12万吨,年产量约占全国的47%,产值达20.5亿元,其中一产产值为16.6亿元,形成了苗种、饲料、鱼药、流通、加工、质量安全、品牌塑造、技术服务配套完善的全产业链,带动大量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白蕉海鲈产业的发展壮大,是斗门近年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所结出的硕果。近年来,通过改革,斗门乡村不断释放出市场主体发展的活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壮大,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家庭农场74家、农民合作组织和新型农民合作社194家、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2家。

斗门是珠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面向未来,唯有继续书写新时代农村综合改革的新篇章,才不愧于时代的重托。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化改革激发乡村活力,必须以推进产业振兴为先导,只有产业发展,才能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未来,斗门要继续提升特色产业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从品质、标准、安全、推广、电商、加工等环节下功夫,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擦亮“海鲈之乡”“禾虫之乡”品牌,从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次,要以改革激发产业活力,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乡村振兴,斗门要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垃圾、污水、违建等重点治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品质,以“绣花”一般的精细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打造一批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岭南文化特色小镇。

样 本

唤醒“沉睡”的资源

岭南大地促三产结合

在广东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片11.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岭南大地田园综合体(以下简称“岭南大地”)正在快速崛起。

集体土地上崛起新兴产业的大项目,背后离不开斗门一系列疾风劲雨般推进的改革措施。2014年,珠海市斗门区就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被喻为“沉睡资本”的农村集体用地在改革中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40年前,和全国一样,斗门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至今,斗门再度把目光聚焦农村,在农村综合改革领域破冰前行,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机制改革,提升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一二三产业在融合中发展壮大。

2017年7月,在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岭南大地从全国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首批“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创建项目”称号,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

岭南大地项目总面积11.77平方公里,以石龙村为核心区,覆盖东湾和下栏两个行政村片区。该项目以“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岭南大地将开启一二三产业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大产业,打造一个宜农、宜文、宜教、宜居、宜购、宜养、宜乐、宜游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吴奇修对这一项目寄予厚望,要求岭南大地项目要充分发扬珠海作为改革前沿的创新精神,以点带面,打造出经典版的全国田园综合体标杆示范,带动区、市、省乃至全国的乡村创新发展,形成产业变革、带动社会发展,重塑中国乡村的美丽田园。

珠海市斗门生态农业园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斗门的重大落地项目,岭南大地建成后,将为村民带来土地出租、房屋出租、部分土地流转、就业性收入、门票分红、农特产品旅游纪念品餐饮经营、资产增值等7大收入,打造新时代农村综合改革的标杆。

相关资讯

联想推出八大服务器新品,联想大脑已经走进智造产线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作者 |李水青编辑 |心缘智东西4月30日报道,近日,在联想企业科技集团媒体沟通会上,联想ISG中国区产品事业部及战略运营总经理吴彬等高管就公司的最新战略、最新产品及行业方案的布局进行了深入探讨。2021年

斗门区检察院对娱乐场所经营者开展普法宣传

近日,斗门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辖区内存在未成年人频繁出入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的现象,暴露出部分娱乐场所经营管理者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和经营理念错位的问题,为依法守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防止娱乐场所成为滋生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土壤,斗门区检察院

两会访谈!珠海斗门区区长韩云:打造大湾区五星级营商环境

“围绕产业第一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射出产业发展‘三支箭’,进一步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1月12日,珠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开幕。会议期间,珠海市人大代表、斗门区区长韩云接受南都记者访谈时表示,斗门将打造大湾区五星级营商环境,为企业

2022年珠海市斗门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核中心招聘普通雇员公告

根据工作需要,珠海市斗门区政府投资项目审核中心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政府雇员2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条件  (一)岗位要求岗位名称招聘人数应聘条件年龄学历专业其他要求普通雇员(管理后勤辅助类)2名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

定了,2019年斗门区要这样干

1月28日,珠海市斗门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公布了斗门区2019年工作部署,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工作十大抓手。记者从会上获悉,2019年斗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约束性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模以

全年GDP393亿元,一张年度清单细数斗门区2018都做了什么?

1月28日,珠海市斗门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区长马洪胜向大会作2018年工作政府报告。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斗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3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7.08亿元、增长11.5%。壮大产业新增高企41家,

桂阳抢抓融入大湾区机遇,大力发展家居智造、有色金属、电子商务等产业——“八宝之地”,“粤”来越好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石敦 杨元崇通讯员 王成家 李卓林在我省县域经济版图上,有一个经济高地正在湘南崛起,这就是“全省首批小康达标县”“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桂阳。桂阳,因金、银、铜、铁、铅、锡、煤炭、水晶等储量丰富,被誉为“八宝之地”。桂阳

自流井区:把制造变“智造”引领工业经济“创新之红”

自贡网记者 周姝3月4日,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石云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上午开完集团公司保生产的会,下午又要去车间察看生产进度。“订单太多了,忙不过来。”石云告诉记者,今年企业的工业产值目标是超115亿元。“我们有信心全面超额完成

友情链接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李宁羽毛球拍立讯精密A股鹤壁新闻头条网免费抽签网信用卡申请中心济州岛旅游网婚礼策划网福建土楼资讯网何润东影迷网塔巴塔运动网邓紫棋歌迷网朋友圈说说网调酒师培训网天蝎座星座屋女宝宝取名字
珠海头条新闻网-珠海新闻网斗门新闻、今天斗门最新新闻事件、珠海斗门今日头条、斗门井岸最新消息新闻、珠海房价走势、珠海楼盘排行榜、珠海横琴新区、珠海横琴自贸区、珠海横琴自贸区最新消息。
珠海头条新闻网 33115.cn ©2022-2028版权所有